导语:多学科专家交流分享,碰撞思维。
9月2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举办。
本次会议聚焦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领域,汇聚神经内科、脊柱外科、ICU、骨科等多学科专家,通过专题授课、病例分享与深度研讨,搭建起学术交流与经验共享的高端平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主席致辞:共话多学科协作,推动疼痛诊疗发展
会议伊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晓兵教授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斌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并致辞。
江晓兵教授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尤其是脊柱源性相关疼痛,临床发病率高、诊疗难度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亟须多学科协作突破诊疗瓶颈。
刘斌教授强调,本次会议打破学科壁垒,邀请多领域专家共同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希望通过学术碰撞,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高效的诊疗方案,助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专题授课:聚焦核心领域,分享前沿诊疗经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沈庆煜教授率先带来《脊柱源性神经痛的诊疗策略》专题授课。
沈庆煜教授指出,脊柱源性神经痛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疾病引发,约36%-55%的脊柱疾病患者合并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诊断方面,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量表评估,明确疼痛病因与部位;治疗上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作为抗惊厥药物,是目前指南推荐的核心一线药物,在镇痛效果与耐受性上优势显著,联合非甾体抗炎药可进一步增强疗效。此外,脊髓电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也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冯丰教授围绕《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与治疗》展开分享。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损伤水平疼痛、低于水平疼痛两类,前者多见于急性期,常表现为痛觉过敏与感觉缺失并存,后者多发生于慢性期,持续时间更长。
诊断上,可通过定量感觉测试、磁共振成像等手段明确病情;治疗方面,一线药物推荐加巴喷丁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神经调控技术与干细胞治疗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冯丰教授还结合临床病例,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过程,强调早期抗炎治疗与神经调控的重要性。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斌伟教授分享了一例68岁老年女性患者的诊疗案例,介绍了腰椎硬膜外脓肿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该患者因发热、腰痛伴双下肢疼痛入院,经检查确诊为胸腰椎椎管内脓肿、化脓性脊柱炎等,采用经皮内镜(UBE)下腰椎1-5右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椎管内脓肿清除引流术,术后联合抗感染、高压氧、康复治疗及药物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术后5个月可借助助行器行走,1年后恢复良好。
讨论环节:多学科碰撞,共解诊疗难题
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策略、脊柱术后疼痛管理、慢性疼痛长期药物治疗与生活质量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冯慧宇教授从神经科视角出发,强调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应优先选择加巴喷丁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专用药物,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相较于前两代药物,副作用更轻微,患者耐受性更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辉教授结合骨科临床实践,提出脊柱术后疼痛管理需采用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肌松药与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晶教授强调疼痛治疗需先明确病因,而非盲目使用止痛药,选择药物时也应该优先选择针对性药物,而非依赖阿片类药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王业杨教授则关注慢性疼痛长期治疗中的药物选择与患者生活质量平衡,建议定期评估患者肝肾功能,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现场专家还就UBE技术在脊柱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细节、罕见细菌感染的抗生素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多实操思路。
会议总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会议最后,刘斌教授与江晓兵教授共同总结指出,本次会议通过多学科专家的专题授课与深度研讨,进一步明确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尤其是脊柱源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路径,新型药物与UBE、神经调控等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需持续加强多学科协作,推动临床研究与实践创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此次临床智慧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为多学科专家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领域的知识共享与技术推广,对提升我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