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共探、共享、共进,多学科共促疼痛诊疗发展。
8月16日,“临床智汇—医学前沿与诊疗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会议聚焦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复杂疼痛外科治疗及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三大核心议题,汇聚内分泌科、神经内科、疼痛科等多领域专家,通过专题授课与深度研讨,搭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旨在提升临床疼痛诊疗水平,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开幕致辞:擘画多学科协作蓝图
会议伊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孙宇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拥波教授共同致开幕词。
孙宇教授指出,糖尿病相关神经病变、痛性神经病变等问题常涉及内分泌与神经科交叉领域,唯有打破学科壁垒,才能更精准解决临床难点,共同提升诊疗水平。
张拥波教授则强调,糖尿病作为老龄化社会高发慢性病,其并发症常需内分泌、神经、疼痛科协同应对。“人体是有机整体,单一科室难以全面解决复杂疼痛问题,此次会议正是为了搭建‘共探、共享、共进’的学术桥梁。”
专题授课:聚焦疼痛诊疗核心难点与突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佳教授分享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现状及前景》。她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基数全球居首,57.2%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伴发疼痛,常诱发焦虑、抑郁,重度疼痛患者年医疗费用是单纯糖尿病患者的5倍。
然而,传统钙通道调节剂与SNRI类抗抑郁药仅能缓解30%-50%疼痛,患者满意度不足50%。第三代钙通道调节剂美洛加巴林亚洲及中国三期临床数据显示,该药1周起效,14周内疼痛评分显著降低,52周疗效持久,且头晕、嗜睡等副作用较前两代显著减少,为患者提供了新治疗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韩洋教授以《复杂疼痛外科手术及术后用药》为题,分享了疼痛科在重度疼痛治疗中的“兜底”作用。他指出,大量癌痛、糖尿病足重度疼痛患者经一、二、三阶梯药物治疗无效后,需通过外科手段干预,术后需联合美洛加巴林等药物控制残余疼痛,同时警惕肉芽肿、谵妄等并发症。
韩洋教授特别提到,疼痛科医生需深入了解药物分子结构与药代动力学,才能更精准制定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摆脱“日均多次吗啡注射”的困境。
北京市石景山医院贾伟华教授聚焦《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管理与诊疗突破》,指出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发生率约21%,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伴痛觉过敏,易合并抑郁焦虑,严重影响康复进程。
贾伟华教授强调,此类疼痛诊断需结合卒中病史、神经定位体征及排除外周病变,治疗以三环类抗抑郁药、SNRI类药物为基石,药物效果较外周神经痛差,部分患者需联合神经调控手段。他呼吁临床医生重视卒中后“非运动症状”,将疼痛筛查纳入卒中随访,实现早识别、早干预。
研讨环节:多学科共商诊疗优化策略
研讨环节,五位专家围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诊断”“美洛加巴林临床应用优势”两大议题展开讨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包炳楠教授提出,内分泌科医生需关注糖尿病病程5-10年以上患者,通过“凉、麻、疼”症状结合足部温度觉、压力觉筛查,早期识别神经病变。对此,北京市仁和医院姜景丽教授表示认可并指出,神经科查体(如腱反射、感觉系统检查)可快速识别早期神经病变,无需完全依赖肌电图。中铁十七局集团中心医院孙留宾教授则指出,疼痛科与内分泌科需建立“双向会诊”机制,糖尿病患者出现触碰痛、针刺痛时即需药物介入。
青岛市市立医院董利平教授表示,美洛加巴林获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适应症后,解决了此前“超适应症用药医保受限”问题,惠及更多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尹洁教授强调,要关注药物安全性,临床中若出现嗜睡、水肿,可通过剂量滴定调整缓解,无需额外用药;糖尿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需密切监测水肿变化。
会议总结:凝聚多学科力量,共促疼痛诊疗发展
会议最后,孙宇教授和张拥波教授总结表示,此次会议明确了糖尿病相关疼痛、卒中后中枢痛的诊疗难点与优化路径——早期诊断需依托多学科筛查体系,药物选择需重视“疗效-安全性-依从性”平衡,复杂病例需发挥外科干预与MDT协作价值。
两位教授强调,未来需持续深化内分泌、神经、疼痛科的跨学科合作,将此次会议共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切实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