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普达 > 医学科普 > 科普详情
关于脑卒中,这是一篇最全科普
  •  

    脑卒中到底是什么?

    脑卒中,定义为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其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它主要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占据了卒中的85%。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候如果持续时间少于24小时,则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则是因脑血管出血所致,占卒中的15%。

    (图源:太帅图库)

    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中心,一旦受损,症状便可能遍布全身。具体症状取决于脑组织受损的部位。

    脑卒中高危人群需警惕

    (图源:太帅图库)

    卒中的征兆有哪些?

    1. 突然出现一侧头面部、手脚麻木。
    2. 走路不稳,头部眩晕(警惕后循环中风)。
    3. 视物模糊,出现黑朦、偏盲、复视。
    4. 说话不清,流口水,口角歪斜。
    5. 失语,无法讲话或听不懂话。
    6. 剧烈头痛。
    7. 身体无力,活动不灵便。
    8. 昏迷,难以唤醒。

    如何识别脑卒中?

    (图源:太帅图库)

    不同类型卒中的原因探析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我国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在65岁左右,但近年来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1. 慢病基础被忽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卒中的高危因素,但许多中年人并不知晓或不重视。
    2. 不良生活习惯:高盐、高糖、高脂饮食,吸烟酗酒,均对血管健康构成威胁。
    3. 熬夜、压力大、情绪激动: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导致血管收缩和痉挛,增加卒中风险。
    4. 肥胖问题: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显著增加卒中发病风险。

    脑卒中的错误急救方法

    1. 快速识别脑卒中

    问:以下哪种症状更像是脑卒中?

    A. 突然意识不清、昏迷
    B. 意识清醒,一侧手脚没劲儿

    答:这些都可能是卒中的症状,都需警惕!

    易错点:许多卒中患者早期可能不会马上出现如昏迷等严重症状,导致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正确做法:采用BE FAST原则快速识别脑卒中。

    (图源:太帅图库)

    1. 第一个电话打给谁

    答:怀疑家人脑卒中,第一个电话应打给120!

    易错点:脑梗死的黄金急救时间是4.5小时,时间紧迫,不容犹豫。

    正确做法:怀疑中风,果断拨打120,不浪费时间咨询他人。

    医生提醒:不建议用私家车运送病人,应选择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

    1. 正确的家庭急救

    问:突发中风时,以下哪种家庭急救药是正确的?

    A. 降压药
    B. 阿司匹林
    C. 安宫牛黄丸

    答:都不对,这些所谓的家庭急救药并不需要。

    易错点:盲目进行家庭急救可能会帮倒忙。

    错误一:吃降压药。后果:加重脑缺血。

    错误二:吃阿司匹林。后果:加重脑出血。

    错误三:吃安宫牛黄丸。后果:可能引起误吸、加重病情。

    正确做法:等待救护车期间,不乱喂药物、食物、水,让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清除口鼻异物,保证呼吸通畅。

    时间窗内开展有效治疗

    一旦发生脑卒中,应尽快前往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静脉溶栓时间窗为起病4.5小时内,取栓治疗最佳时间为发病6小时以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以内。

    溶栓与取栓治疗

    • 溶栓治疗:通过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供血。
    • 取栓治疗:针对颅内大血管闭塞,使用特殊装置取出血栓。

    (图源:太帅图库)

    手术/介入/药物治疗

    急性出血性卒中需积极寻找并消除病因,进行降颅压治疗,必要时需急诊手术。

    脑卒中的预防

    一、一级预防

    1. 防治高血压:控制血压是预防卒中的核心,降压需达标。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 冠心病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以下。
      • 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 糖尿病伴缺血性心脏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 老年人舒张压:不应低于70mmHg。
      • 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调整收缩压。
      • 合理生活方式:低盐、戒烟酒、适当运动等。
    2. 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需控制血糖水平。

    3. 防治血脂异常: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防缺血性卒中。

    4.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是卒中的重要原因,需根据风险进行抗栓治疗。

    5.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需积极治疗。

    6.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减少卒中发生。

    7. 控制体重:肥胖者卒中风险增加,需控制体重。

    8. 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干预。

    二、二级预防

    除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外,可使用抗血小板药及他汀类药预防卒中。

    脑卒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脑卒中发病急,没有预兆。

    • 事实:75%的脑卒中可以被控制,如果及时发现征兆并就医。

    误区二:中青年人不必担心脑卒中。

    • 事实:年轻人甚至儿童也有可能得脑卒中,需注意预防。

    误区三:定期输液能预防脑卒中。

    • 事实:“输液预防”不科学,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危险因素。

    误区四:降压药头晕、头痛才吃。

    • 事实:高血压需长期规律服药,减少血压波动。

    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各种脑卒中。

    • 事实:阿司匹林需医生指导下服用,有出血风险。

    误区六:他汀类药物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 事实:他汀类药物需长期服用,抗动脉粥样硬化。

    误区七:脑卒中康复要靠“养”。

    • 事实:脑卒中后应尽早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微信扫码 手机上阅读此文
推荐阅读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2023-9-1
儿科专家: 所谓治疗支原体肺炎“三件套”..
2023-9-1
多地医院门诊爆满!"支原体肺炎感染大年"
2023-9-1

关于医普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网站声明